李晓华。晓华,北京人。朝鲜族,自幼热爱绘画艺术。与外界交流很少。有时间就画画。每一幅作品都要经过先生陪着出去大量的写生。因为喜爱壁画,中国的四大名窟都去过,敦煌、云岗、麦积山、洛阳龙门石窟。临摹学习了各地壁画,正定壁画、辽宁壁画、云南大理壁画等等。2010年以后,入清华美院高研班,系统学习两年世界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后师从霍春阳先生、石君先生、蒋彩萍先生、宫廻正明老师、村冈贵美男老师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及中国传统重彩绘画及壁画艺术,进行壁画研学。自18年至今一直在学习日本画,其实他们的重彩,也是我们的重彩。看着我们的传统在他们那里发展的很好,很是心疼,但是自己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并多次前往敦煌、新疆。也曾前往日本哈萨克斯坦参观、学习,联展。大师的精湛艺术与开拓精神,无不激励着她不断发奋;不断的参与展览和名家的交流,使她不断开阔眼界,也催化着她艺术的升华,创作上的精进。研究学习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书画创作和美术理论上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为: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中国重彩画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已具备明年申报中美协会员标准。
壁画素有——“墙上博物馆”的美誉
虽为“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相较国画、油画而言,壁画似乎在大众眼中颇为陌生。实则不然,它早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已成为一门与建筑环境相融合的艺术创作形式。
首先,什么是壁画?壁画,是一门依附建筑的艺术,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自远古的岩画、石窟、寺庙、教堂等场所的壁画即负载着诸多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审美观念的提升,在当下的公共空间中,壁画不再仅仅是墙面的装饰,壁画扮演着更加多元且重要的角色,它更是文化传播、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的交汇点,以宏大的叙事方式,讲述着城市的记忆与梦想。壁画的内容也更加贴近公众生活,反映社会热点、民族风情、科技发展等多方面内容,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壁画以独特的样貌和材质技艺,长久地矗立,构建起人与建筑新场能的人文环境。
壁画为所有人而创作,壁画它不以个人的荣耀为目的,而是俯身于市井巷陌,将高深的艺术语言转化,创造性地解决公众审美需求和艺术家自身情感表达,以巨大的幅面对环境和公众施以影响。或是讲述着英雄的故事,或是传承着文化的底蕴,或是传递着道德的训诫,或是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壁画面前,人们忘却了身份的界限,共同沉浸在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之中,感受着艺术所带来的心灵慰藉与精神洗礼。
壁画存在的方式是极为脆弱的,自然的、人为的因素都在加速着它们的消损,所以专家称它为:行将消失的国宝。由于壁画是一个集大成、多学科的综合艺术,它需要临摹者不仅具有超凡的绘画才能,更需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道德的、精神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认识认知以及感受和把握能力。
而李晓华老师的壁画系列作品,用古丝绸之路敦煌壁画当中密宗秘色岩彩,壁画的色彩多取材于天然矿物和植物,例如赭石、绿松石、密陀僧、花青、朱砂、胭脂等等。李晓华老师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经过古法流光染、水云彩工笔三矾九染,把壁画的那种色彩异常丰富、极其浓烈,有很强烈的视觉张力的效果,呈现在了整个画作当中!例如金色在壁画中往往意味着高贵庄严和富丽辉煌,所以多用佛和菩萨的衣饰。而镇妖降魔的题材多用深黑或深褐色的调子,既用深黑和深褐色的悲壮、阴暗的色彩象征意味表明了主题内容的象征意图,又增添了慑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再如表现圆满华贵的主题,往往是以金色红色做主调,借红和金色的热烈富贵象征性衬托出辉煌大气、尊贵典雅的神圣的宗教气氛。
通过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观者在画面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以画弘法】
李晓华接触到壁画,喜爱至深,习得精髓并参加巡展,其壁画精美至深的意境与表现,再现了壁画的艺术价值。
李晓华善于用画笔勾勒出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不断发掘传统文化的深远意境,不断赋予其绘画时代气息,让参观者在二维平面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多维魅力,体验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寓意。
壁画系列中的绘画人物,法相庄严,造型丰富,脸型丰圆;身着长裙,腰系飘带,或弹琵琶,或吹横笛,形象生动,姿态优美,充分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内敛、高贵及典雅之美,在细腻笔触间充溢着古典浪漫的东方诗意;画中人物有了一些现代化的处理,没有翅膀和羽毛的加持,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飞天,这如梦似幻的仙境般呈现,是壁画文化新时代的内涵延伸,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巨大财富传承,壁画文化之精髓,被李晓华藏于画中,观者无不赞叹华夏文化之精美、之震撼。
欣赏李晓华的壁画系列作品,体感着佛意、时代气息与画家深刻的感情印记,神秘与浪漫结合。李晓华通过一系列画作,参加过各类画展,获奖无数,但她最难忘的还是军展,军展的经历是到消防队了解他们星期日不休息也在积极的工作很是感动。
【寻求真我】
李晓华有着阔大的胸襟,装得下霍春阳先生、石君先生、蒋彩萍先生、宫廻正明老师、村冈贵美男老师等师长的艺术传统,装得下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浮沉、沧海桑田。
画风的继承与融合,有特立独行、又不矫揉造作,真情创作每一幅作品,都有强烈的感知存在。刘海粟说“黄山是我师”,徐悲鸿强调“师法造化,寻求真理”,李苦禅也讲“艺术家要师法自然,顺应自然”,李晓华真正做到了“我画即真我”。
无论是在艺术展还是小众画廊,她的作品都吸引着各界人士的目光。
他让观者有一种心无挂碍的身临其境,心灵游弋于画境中,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清净、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