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间的中和之道---杨兴军书法的文化品格与美学追求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25-09-09
作者:柳编辑
作品人气
艺术简历
杨兴军,又名杨军。居住北京。中华养生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中 国书法家协 会 会 员,北京书法 家 协 会 会 员,中 国楹联协 会 会 员、中 国收藏家协 会 会 员.毕业于中 国 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书法专业,拜师启功先生,先后师承胡抗美、曾祥、刘俊京、龙开胜、李明等诸多名师,多次参加全国及全军书法大赛活动并获奖。自幼酷爱书法,学习二王、颜真卿、米䒥等,作品俊朗研美,飘逸优雅,作品先后在北京首 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中 国 国家画院展览馆、中 国延安精神展览馆等单位展览并收藏,在法国 卢浮宫展出,作为国 礼 赠送外国友人,先后被国 务 院 表彰为先 进个人,荣 立 二等功1次,三 等 功3次。
作品受到原中 央 政 治 局 委 员、中 央 军 委 副 主 席 范 长 龙上 将、原中 央 军 委办公厅主任、军 委 联合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王 冠 中 上 将!原中 共 中 央 宣 传 部 副 部 长、中 国 文 联 党 组 书 记 胡 振 民的一致好评!具有较 高的收 藏价 值和艺 术 价 值!多年来从事书法公益活动,下基层、访军营,慰问灾区群众。
笔墨间的中和之道--------杨兴军书法的文化品格与美学追求
在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里,杨兴军的书法艺术如同一股清流,既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厚重,又焕发着当代审美的生机。作为启功先生的入室弟子,杨兴军并未止步于对师门风格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二王"的遒劲、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爽利、米芾的洒脱与启功的清雅之间,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书法作品俊朗研美而不失刚力,飘逸优雅而内含筋骨,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美学中"中和为美"的最高理想。
杨兴军书法的根基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对"二王"体系中的笔法、章法有着近乎本能的把握。这种对古典的敬畏与钻研,使他的作品即使在最自由的创作时刻,也能保持线条的纯净与结构的严谨。颜真卿楷书的雄强气势在杨兴军的笔下转化为一种内敛的力量,藏于温润的点画之间;米芾"八面出锋"的潇洒则被提炼为适度的节奏变化,避免了过度张扬的习气。这种对不同风格有选择的吸收与融合,体现了杨兴军作为当代知识型书法家的文化自觉——他深知,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
启功先生对杨兴军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但这种影响更多体现在书法美学观念而非表面风格上。启功书法中那种"雅俗共赏"的平民气质、"知行合一"的文人品格,都在杨兴军的艺术实践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仔细观察杨兴军的作品,会发现他在结字上吸收了启功对黄金分割比例的讲究,笔画粗细变化更为自然;在章法上借鉴了启功疏朗明快的空间处理,又加入了更多个人情感节奏的表达。尤为难得的是,杨兴军继承了启功书法中那份难得的"书卷气"——那种只有通过长期文化积淀才能形成的文雅气质。他的对联作品,笔意连贯,气韵生动,既有学术底蕴又有艺术感染力,堪称当代文人书法的典范。
杨兴军的书法成就不仅体现在技法的纯熟上,更体现在他对书法文化品格的坚守与重塑。在当代书法界普遍面临商业化、浮躁化的环境下,杨兴军始终保持着对书法本体的敬畏之心。他的创作态度严谨而虔诚,每一件作品都力求达到技法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这种专业精神使他的作品能够超越单纯的视觉美感,进入文化表达的层面。他为中央军委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等机构创作的作品,既庄重大气又不失艺术个性;在国际交流中作为国礼的作品,则完美展现了中国书法作为文化名片的独特魅力。这些不同场合的创作实践,反映了杨兴军对书法社会功能的深刻理解——真正的书法艺术应当既能登庙堂之高,又能入百姓之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杨兴军的书法艺术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守正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他的实践告诉我们,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其生命力既在于对千年传统的虔诚传承,更在于与时代精神的创造性结合。笔墨当随时代,而真正的时代精品必然扎根于深厚的传统土壤——这或许就是杨兴军书法艺术给予我们最宝贵启示。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史峰 2025年7月18日 书于览艺斋
官方备案
主办单位:功勋艺术家网,协助单位:功勋艺术家网评审组委会 本站内容由书画家自行提供,如遇经济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